作者: 来源: 新华网 发表时间: 2023-08-12 00:30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沉静悠远的岳麓山和流光溢彩的摩天大楼隔江相望。登麓山之巅看风景,串历史街巷品文化,逛五一商圈好吃畅玩……别称“星城”的长沙,是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也是领风潮之先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时尚新潮的“网红城市”,还是吸引无数青年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友好城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调研时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守正创新,风华正茂——这就是长沙。
文与城“双向融合”
一座城的气质,往往取决于其人文底蕴。
学生、游客在长沙岳麓书院研学、打卡(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一副楹联,写尽湖湘文化之源远流长,也映照着长沙作为千年古城的自信与从容。
来到毗邻闹市的西文庙坪,你会看见古代长沙最高学府“长沙府学宫”保存下来的牌坊巍然矗立,刻有“道冠古今”的斑驳麻石历经沧桑。牌坊一侧,一家黑胶唱片主题咖啡店里,顾客青春洋溢。
走进湖南博物院,千年不朽的辛追夫人、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等浩如烟海的国宝文物,仿佛带你回到过去,而动态展《一念·辛追梦》又将历史文物复原展示、传统京剧表演与多媒体视觉影像巧妙结合,如梦如幻。
在湖南博物院,游客在参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单衣”(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登临岳麓山,你会发现一处处与毛泽东、黄兴、蔡锷等密切相连的革命文物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当你打开社交软件,又会看到旅游爱好者开辟出的“爱心穿越线”,带你“打卡”名胜古迹……
在长沙,这样奇妙而和谐的“古今同框”并非个例。当人们漫步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头巷尾,会看到古老与青春、历史与潮流在这里双向融合、交相辉映。
这是6月9日拍摄的长沙橘子洲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天上有颗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相关研究显示,商代长沙就有人口聚居,战国时期的楚国开始在此营建城邑,城中心就位于现在最火爆的五一商圈地带。
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谭梓婕说,“网红长沙”不仅年轻、时尚、好吃、好玩,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街巷也是商业街区,这本身就证明,优秀传统文化会给一座城市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游客在长沙市天心区黄兴路步行街打卡、拍照(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与城市相融的长沙文化,是“经世致用”。麓山脚下,作为地方古籍出版社的岳麓书社,陈列室里展示着湖湘人物全集等数万种图书,文脉赓续,引人入胜。岳麓书社社长崔灿说,岳麓书社着力把湖湘先贤在历史节点上的思考和探索介绍给当代青年,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与城市相融的长沙文化,是“兼容并包”。从广州来长沙旅游的吴女士感叹,长沙街头随处可见穿着汉服的国风少年或者“二次元”女孩,“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扑面而来”。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许春晓说,长沙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让不同偏好的人群都能找到“打卡点”。
这是6月7日夜间拍摄的长沙城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与城市相融的长沙文化,是“敢为人先”。长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我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之一,“电视湘军”“出版湘军”蜚声业界。长沙还是知名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拥有三一、中联重科等多家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观众在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参观展出的工程机械设备(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处处洋溢着清丽洒脱——这是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眼里的长沙。“这是一座不背包袱的城市,一边尽情吸收千年历史的滋养,一边轻松转身、向前奔跑!”
文与产“双向赋能”
历经千年,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有了更多时代样本。
文化“软实力”,练就产业“硬实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相传,三国名将关羽“战长沙”,曾在浏阳河第八道湾处屯兵养马,留下“马栏山”地名。今天,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从一个城中村蝶变为创意迸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这是在长沙市开福区拍摄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无人机照片,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不到0.2毫米的金丝,经由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技法,形成绝美造型……落户马栏山的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创作团队拍摄的一项项非遗技艺,在视频平台上走红。
知了青年联合创始人陈娓娓说,公司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打造传统手艺匠人、湖湘文化等系列IP,找到了“正能量”和“大流量”的双重密码。
如今,3400多家视频文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马栏山,形成了以高清视频为特色,内容制作、存储、播发、交易和监管等全链条的数字文化“生态圈”。2023年上半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实现营收337.42亿元,同比增加11.55%。
文化“新标签”,催化经济“新业态”——
近年来,长沙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新消费品牌创新策源地,众多品牌都有“文化+经济”双轮驱动的特点。
游客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老街打卡、游玩(无人机照片,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网红茶饮、糕点品牌“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等走的是国潮、国风路线;网红餐饮品牌“文和友”将老长沙的市井场景复刻到现代购物中心,消费者在20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站式品尝地道长沙味,沉浸式感受长沙文化的独特魅力。
孕育了大量网红品牌的长沙市天心区,酝酿由“文旅+”向“+文旅”转变。长沙市天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灵说,当地正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奖补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基础设施艺术化,打造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
游客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老街游玩(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文化赋能,一些传统产业焕然一新。在“中国花炮之乡”长沙浏阳,结合声、光、电、影、焰等多种元素的沉浸式焰火嘉年华每周上演。
作为焰火嘉年华主办方的花火剧团,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文创企业。创始人黄成说,他们致力于在烟花中注入更多文化元素,由“卖产品”变为“卖创意”,实现跨界融合。
经济“活跃度”,提升文化“开放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长沙博物馆里,造型看似普通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壶、瓷罐、瓷碗,因为写有诗句而光彩夺目。
作为著名的外销瓷,唐代长沙窑瓷器开创了书写诗文装饰的先河,销往海外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据了解,繁盛之时,长沙窑器物到达过约30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可至南亚和非洲北部。
时至今日,长沙已构建“海陆空”立体开放格局,着力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2023年上半年,长沙进出口总值为1525.4亿元,增速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
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开幕(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2023年6月29日至7月2日,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成功举办,密切的经贸联系加深了文化交流。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负责人唐柱说,他们开发的手工创作、互动体验等精品课程很受欢迎,研学活动搭建起“文化之桥”。
参展商(左)在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展会上向观众介绍产品(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人与城“双向奔赴”
在长沙解放西路的茶饮品牌“楂堆”门店里,创始人牟生指着广告标牌上的“长沙茶”字样,自豪地说自己是“新长沙人”。2017年年底,他和合伙人在长沙开了第一家门店,目前已获得投资机构青睐。
牟生是一名来自东北的“90后”,曾在一线城市工作过的他留在长沙创业、安家。在他看来,长沙吸引他的不仅是商业创新氛围,更是敢为人先、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这让人和城市之间产生“深度连结”。
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长沙的人文经济往往落笔于“人”的价值发现、挖掘与培育。
长沙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年又提出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幸福指数,擦亮对年轻人友好的城市底色,吸引更多年轻人安居乐业。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说:“我们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聚焦群众关切,兜牢民生底线,坚持每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
在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400多年历史的麻石古街见证了城市变迁。经过有机更新,这里成为集文化、旅游、商业等于一体的潮玩街区。酒吧、剧本杀、轰趴馆等新潮业态在这里“生长”,老建筑改造成的长租公寓为年轻人提供一站式租房服务。
这是在长沙市开福区拍摄的潮宗街及周边景色(无人机照片,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近5万名产业人才的平均年龄不到27岁。打破青年人才文凭、职称、资历、身份等限制,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对优秀青年创业项目最高奖励50万元等一系列政策,为青年搭建广阔舞台。
“这座城市有人情味儿、有发展前景,能让我很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起选择长沙的理由,在长沙求学、毕业后创办新媒体公司的陈清宇说:“我与长沙就是一场‘双向奔赴’。”
“为什么选择长沙?”当你向这座城市的青年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在这里,不仅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还能享受城市为青年发展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拥有平等的机会和丰富的资源。
文化润物细无声,幸福见于细微处。色香味俱全的夜市,为外地游客设立寄放行李的爱心驿站;网红奶茶店,为排长队的客人提供小马扎,赠送冰棒、冰凉贴……
这是在长沙市开福区拍摄的湖南博物院及周边景色(无人机照片,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宜居、宜业、宜游,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聚长沙。在已公布的千万人口城市2022年常住人口增长数据中,长沙以一年新增18万人位居第一。
人与城“双向奔赴”,城与人共同发展。长沙新消费研究院负责人张丹丹认为,长沙接地气、有烟火气的城市气质,让年轻人相信在这里能实现个人价值,而城市也因为年轻人而保持生机与活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以提升城市品质为抓手,打造更好的宜居环境;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契机,化解更多的难点堵点;以网红变“长红”为目标,搭建更大的圆梦舞台……
在人潮涌动的湘江两岸,奋楫扬帆的昂扬气息激荡澎湃,如浩浩汤汤的湘江水,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